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媒体山艺网络报道 》 正文

【学习强国】周爱华:民族歌剧《沂蒙山》老题材翻作新篇章

来源: 上传时间:2020-08-19 09:17  访问量:

2019年8月,民族歌剧《沂蒙山》获得全国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该剧自2018年12月登上舞台,演出所到之处,观众被作品新颖独特的艺术性所吸引,他们深深地感动,久久地沉浸其中。该剧既不宏大叙事,也不政治说教,却让观众在感动中思考关于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等基本概念的具体内涵,反思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中汲取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信心和力量。

一、传诵已久的老题材

沂蒙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重要体现,历经时代的淬炼,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成为文学艺术作品丰富的创作资源。一曲《沂蒙山小调》成为山东最具特色的民歌,传唱度极高,带着质朴的山东情怀,深入人心。反映沂蒙精神的作品很多,既包括战争时期军爱民、民拥军的军民鱼水情,也包括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红色基因传承。就表现战争时期沂蒙女性形象的艺术作品来看,它们大多聚焦于拥军支前的女性,谱写革命战争时期沂蒙山人民自我牺牲、军民团结的感人故事。

 

39E10

民族歌剧《沂蒙山》

(一)用母亲的乳汁救伤员。《红嫂》是作家刘知侠根据沂蒙山聋哑妇女明德英用乳汁救伤员的真人真事创作的短篇小说,后来被改编为京剧,1976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红云岗》,产生了广泛影响。此后,这一情节不断地在各类文艺作品中出现。1975年的现代芭蕾舞剧《沂蒙颂》,1997年广西电影制片厂的《红嫂》,都是据此改编。电视剧《红日》中也有哑女红姑用乳汁救伤员的情节。

(二)用女人的肩膀搭人桥。在战争的危急时刻,沂蒙山女人用瘦弱的肩膀扛起门板,搭起一座座人桥,为过河的战士争取作战时间。民族歌舞剧《沂蒙儿女》围绕保卫“大众日报”展开叙事,主人公齐大凤的丈夫为保卫“大众日报”牺牲,她自己带领识字班姐妹站在水中,在沂河上搭起一座人桥。最终,她和腹中未出世的孩子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电影《沂蒙六姐妹》中也浓墨重彩地表现了女人用肩膀搭人桥的感人场面,重现了那场战火纷飞的战争和沂蒙山人民做出的巨大牺牲。

(三)摊煎饼,做军鞋,送军粮,抚养革命后代。“一口粮,做军粮;一尺布,缝军装;一件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首歌里唱的,就是英雄的沂蒙山女人。他们把丈夫、儿子送上战场,自己在后方支援前线。电影《沂蒙红嫂俺的娘》是根据纪实文学《沂蒙母亲王换于》改编的,它和电视剧《沂蒙》一样,表现的也是沂蒙山人民拥军支前,为保护八路军的孩子舍弃亲生的感人事迹。

可见,在以往文艺创作中,以沂蒙女性为主要表现对象、反映沂蒙精神的作品很多,他们的感人事迹也早已家喻户晓。沂蒙题材为读者和观众所熟知,但民族歌剧《沂蒙山》却不避其熟,并且在熟悉的老题材中写出新意,展现了创作者独特的艺术追求。


民族歌剧《沂蒙山》

二、别具一格的新篇章

《沂蒙山》运用歌剧形式,对观众普遍熟悉的沂蒙题材进行创新性转化,表现出形式新、角度新、人设新的特点。在海棠身上,除了代表了沂蒙山女人的勇敢和坚强,更用散点透视的方法,突出表现了沂蒙山人民在战争中的成长和蜕变。作品没有忽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对战争中的人性给予充分关注,这让他们的行动动机更加合理,也让作品更加感人。该剧根据音乐合理设置剧中人物,立足歌剧本体,吸收山东民歌和戏曲音乐元素,为每一个剧中人创作了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特征和剧情需要的核心唱段,具有浓郁的山东地域特色。

(一)用山东特色音乐还原一个普通山村女子的成长历程

海棠是全剧的中心人物,她是一个普通的山村女孩,原本就想平平常常地过日子,但是战争让她发生了改变,她以恩报恩之心报答八路军,却为此牺牲了自己所有的亲人。海棠的成长线路清晰,作品借助于不同场景下音乐的独特感染力,塑造了海棠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还原了一个普通山村女子在战争中的成长历程。它没有把海棠塑造成一个铁骨铮铮的女英雄形象,这让人物更加真实,也更加富有人性。

音乐是歌剧的灵魂,歌剧以音乐塑造人物,叙述故事。音乐语言具有抽象性和完整性,具体到每一个人物身上,音乐既要塑造人物形象,又对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周围环境起重要的衬托作用。海棠生长在沂蒙山区,从小没有父母,在苦水中泡大,成就了她独立自强、干练豪爽的性格。歌剧开场就是海棠和林生的婚礼,海棠甫一露面,就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女孩子的泼辣和干练,此时的音乐带有强烈的勇敢和不惧的色彩。“红盖头,掀起来,含苞的海棠自己开。过门子,嫁过来,上轿嫁衣自己裁。山海棠,梗儿深,不怕风雨日头晒。大喜的日子克大灾,生死由咱来安排。”这段《婚礼歌》吸收了山东民歌《赶牛山》的音乐元素,欢快喜悦,瞬间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泼辣干练的山东妹子的形象。她没有一般女孩子出嫁时的羞羞答答,也没有等新郎来掀盖头,而是自己给自己掀盖头。面对敌人的入侵,她镇定地指挥乡亲们作战,不惧强敌,不惧艰险,此时唱词简短有力,音乐慷慨激昂:“地瓜干酒,埋土中,一埋埋了十八冬。闲人拿来无用处,女儿出嫁才启封。封得蒙山情意重,启开沂水酒香浓。今天拿来派用场,喝干杀退鬼子兵。”

作品没有回避海棠因为怀孕不想送丈夫参军的事实,这让海棠的形象更加生动真实。海棠担心孩子没出生就失去爹,她反对丈夫参军,但在林生的坚持和舅舅孙九龙的劝说下,海棠答应了。临行,她给丈夫做了一双布鞋,伴随着强烈的抒情性音乐,二人在对唱中表达了彼此的牵挂和难分难舍的情意。作品也不回避硝烟炮火中恩爱夫妻的互相思念和梦中的甜言蜜语,这让沂蒙精神在残酷的战争中更加突显了人性。推着小车送军粮,临产前的海棠在路上小憩时梦到丈夫林生与自己隔空对话。音乐舒缓抒情,表达了夫妻别离的思念和挂牵。“从山里,到山外,层层叠叠隔云海。从芳草绿,望到雪花白。风吹过来,云飘过来,多想回到从前儿时两小无猜。风抚摸脸,云揽在怀,只要路在脚下,哪怕山高山矮。那干插花的影子,那海棠花的样子,那炊烟升起的日子,那村头的老碾子。那望不尽的青山,就像朵朵彩云铺开。那诉不尽的深情,就像白雪皑皑。飘啊飘,飘啊飘,从茫茫山谷,飘进暖暖心怀。”字字是爱,情动天地,感人泪下,这真是人世间最真切最甜蜜的情书!


民族歌剧《沂蒙山》

作品没有把海棠塑造成大义凛然宁舍亲生的英雄母亲,她更是一个想要同时保护两个孩子却又无能为力的普通母亲。为了保护八路军的女儿小沂蒙,她让儿子小山子跑着把敌人引开。小山子中枪倒下了,海棠的心碎了。母亲替幼小的孩子选择了死亡,这是不公平的,但是在那样的战争年代,这也是一个知恩图报的山村母亲唯一的选择。失去儿子的海棠,内心充满了痛苦和自责,此时的音乐,悲壮中夹杂着一个母亲的哀伤和绝望。在那样的年代,活下去,需要比死更大的勇气。这个普通的山里女子为了抗战,为了保护子弟兵,她牺牲了自己所有的亲人。此时,在观众心里,海棠的形象一步步走向丰满,她是千千万万沂蒙山女子中的一员,她的成长历程,也正是抗战时期沂蒙山人民的成长历程。

(二)用合理的人物设置展现战争年代的不屈精神

民族歌剧《沂蒙山》设置了相互衬托的成对人物,海棠(女高音声部)和林生(男高音声部),夏荷(女中音声部)和赵团长(男中音声部),海棠和夏荷,赵团长和孙九龙(男高音声部),角色设置合理,声部布局平衡,独唱、合唱和重唱以及乐队间奏等其他音乐成分都形成有机的组成部分,使整个作品的音乐既具有抒情性,又具有戏剧性和超强的感染力。作品根据音乐设置了5个主要人物,分别代表了沂蒙山涯子山村民和八路军,全景式表现了在那场抗日救亡战争中凝聚起来的沂蒙精神。该剧既不追求宏大叙事,也不进行政治说教,它聚焦于沂蒙山的普通百姓,表现他们在炮火中的洗礼,弘扬他们和八路军的深情,歌颂他们为保护子弟兵做出的巨大牺牲,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被沂蒙山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所鼓舞,被其浪漫主义精神所感动,同时又被其英雄主义精神所激励。

1.艰苦岁月中的乐观主义精神。谁都向往和平美好的生活,但是生逢战争年代,沂蒙山人民依然能够坚强乐观地面对。海棠和林生的婚礼,遇上了鬼子兵的扫荡,他们没有惊慌失措,“唱着喜歌上战场,敢拉阎王当伴郎”,使全剧从一开始就铺垫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战斗间隙,他们唱歌跳舞扭秧歌,一扫战时的凄凉和紧张,也为作品增添了轻松活泼的气氛。乡亲们不为随时可能到来的战斗而愁眉苦脸,他们和八路军一样,“又学习来又战斗,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戏台上”。为了掩护留守在后方的伤员,他们躲进大山的山洞里,乡亲们自己吃野菜,把仅有的一点儿粮食留给八路军。海棠和九龙叔为伤员们做饭,“敌人找咱难上难,趁着夜色点炊烟”。海棠带领乡亲们给前线送军粮,一边推车,一边唱歌,“红枣甜,煎饼香,推着小车送军粮。送弹药,补给养,拥军队伍支前忙。”他们用这种方式报答子弟兵的恩情,能为子弟兵服务,他们内心充满了快乐。

2.炮火硝烟中的浪漫主义精神。海棠和林生的婚礼,大喜遇上大灾,他们一边打炮,一边拜堂,“头炮拜天地,二炮拜高堂,三炮夫妻入洞房”。这样特别的婚礼本身是悲壮的,但是当一对年轻人心底充满了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它在舞台呈现上也就带有了浪漫主义的意味。

因为战争需要,林生必须去参军。一段二重唱充满着浓浓爱恋和诗情画意,萦绕在观众耳边:“等着我,亲爱的人,等着我,不变的心,听你听我,彼此呼唤,一生有情有梦”,音乐旋律优美,简单明快,朗朗上口,二人深情呼唤,反复吟咏,观众被瞬间抓住,在内心里一起伴唱,与台上的有情人形成呼应。

一个在前线,一个在后方,海棠和林生的梦中相会温馨而又浪漫。此时,那首熟悉的主题唱段再次响起,在这个美好的梦境里,没有残酷的战争,只有一对相互思念的夫妻在深情呼唤,抒发离别情意。此时,剧情被暂时悬置,观众被一片暖暖的温情包围着,只有情人在诉说,只有音乐在流动。

这个贯穿全剧的主题唱段第3次响起,是4年后的海棠眼望着一双小儿女,期盼着丈夫归来。此时这首二重唱变成了一人独唱,海棠用心声述说着思念的点点滴滴。前面两次唱,一次是送别,一次是梦中,都是海棠和林生的二重唱,此时成为独唱,已经寓意了林生的牺牲。此刻,看似浪漫的场景里包含了多么悲壮的结局。

3.朴实无言的英雄主义精神。该剧突显了沂蒙山人民的朴实信念,那就是以恩报恩,以仇报仇。对待八路军,他们是“感谢亲人子弟兵,神兵天将救我们;感谢亲人子弟兵,以命换命打冲锋;感谢亲人子弟兵,以情还情还不清”;对于入侵的鬼子兵,他们是“头炮炸,二炮响,一炮更比一炮强”,“宁做枪下鬼,不做亡国魂。一命换一命,不愧蒙山人”。

林生的英雄形象不仅表现在他义无反顾地参军去前线,还表现在他对妻子、对未出世的孩子的深深爱恋。在鬼子扫荡根据地的生死关头,他引开敌人,与敌人同归于尽。如果说林生代表了从村民到军人的成长和蜕变,孙九龙和赵团长,则一个是前线的英雄,一个是根据地的英雄,在他们的二重唱里,表现的是军民鱼水的深情厚谊,更是男子汉的铁骨铮铮。“一诺许下千金重,出口落地砸成坑。起誓不用对天地,只说一句俺保证。同生同死一家人,随时能拿命换命。”孙九龙兑现了承诺,当鬼子兵来搜查八路军伤员时,他和乡亲们义无反顾地替八路军赴死。沂蒙山的男人,把生命留给了子弟兵。他对于故土、对于亲人的无限留恋和侠骨柔情,在临死前一段咏叹调里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达,托起了孙九龙为代表的根据地人民的光辉形象。“再看一眼亲人,让我记住你的模样。再看一眼亲人,在这留下我的目光”,不惧死却不意味着不留恋生,相反,对生的留恋,更烘托了沂蒙山人民为子弟兵献出生命的决心和可贵。

作品结尾,最后一首咏叹调《沂蒙山,永远的爹娘》,大气磅礴,慷慨激昂,感人肺腑,情深意长。从形式上,它是对本剧的总结和概括;从内容上,它又是对所有以沂蒙精神为题材的作品的提炼和升华。“巍巍蒙山高,青青沂水长,我们都是你的儿女,你是永远的爹娘”,它融合了《沂蒙山小调》亲切而又熟悉的旋律,全体观众被深深感染,台上台下齐声同唱,将全剧推向高潮,致敬所有付出了巨大牺牲的沂蒙山人民。民族歌剧《沂蒙山》选取老题材,创作新篇章,通过养眼、悦耳的艺术呈现,使观众在感动中得到精神启迪和升华,从而实现了艺术养心、文化化人。(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地址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4339037557452960950&item_id=4339037557452960950&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上一条:【文化视界】从全省高校122名辅导员中脱颖而出,山艺辅导员张明珠荣获“第五届山东...
下一条:【学习强国】校园文化|山东艺术学院:众志成城 “艺”起战“疫”

   

网站维护:党委宣传部  网站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中心

长清校区地址: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园紫薇路6000号  邮编:250300

文东校区地址:济南市历下区文化东路91号  邮编: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