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山艺宣传部"理论视窗"!


理论学习更新列表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开创高校科技工作新局面

来源: 上传时间:2007-11-19 09:00  访问量: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摆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位置,同时强调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这对全国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科技工作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我们要抓住战略机遇,按照部党组的总体部署,全面推进高校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1.进一步动员起来,在十七大精神指引下,积极投身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热潮中去。高校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十五”期间,高校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75项,占全国授奖总数55.07%;技术发明奖64项,占全国授奖总数(可公布项目)64.40%;科技进步奖433项,占全国授奖总数(可公布项目)53.57%。高校学科综合交叉,学术交流广泛,青年人才辈出,在国家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等领域的原始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一定要抓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机遇,在十七大精神指引下,进一步动员起来,在更高更深层次上投入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实施中去,投入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去。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整合科技资源,创新体制机制,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突破,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提高高校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推动创新文化建设,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2.完善高校创新基地布局,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和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前沿,推进和完善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与布局。扎实推进高校创新基地建设,争取更多的“985”科技创新平台纳入国家各类创新基地的建设计划。组织有条件的高校承担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建设项目。稳步推进教育部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为高校承担国防科技重大专项和其他相关国防科技计划搭建创新平台。
   3.加强统筹协调,组织高校更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加大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工作力度,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发挥高校整体优势,形成合力,承担更多的重大专项研究任务。组织高校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积极承担“973”、“863”、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防军工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4.推动“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继续实施创新团队、新世纪优秀人才、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项目,努力培养和会聚拔尖创新人才,推动“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全面提升高校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出主要贡献。
   5.以应用为目标,促进教育信息化持续快速发展。加强教育信息化的规划与统筹,为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有效手段,为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环境。继续抓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推进CERNET升级改造、ChinaGrid二期、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工程(金教工程)等项目的立项建设,注重应用,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6.密切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行业特色高校为抓手,推动高校与行业、大型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推动高校与研究院所和企业的深层次合作,为加快建设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出贡献。探索农科教结合的农业推广转化新模式,逐步构建以高校为依托的新型农业推广体系。以教育部广东省产学研合作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高校与地方的合作,充分发挥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大学科技园和技术转移中心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创新,规范高校科技企业的发展与管理,大力促进高校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 



 


上一条: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体现和落实
下一条:《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

版权所有:山东艺术学院院报编辑部 制作:abao 更新:陈秀芹

联系电话:0531—86522216  电子邮件:xcb@sdca.edu.cn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文化东路91号山东艺术学院  邮编: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