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山艺宣传部"理论视窗"!


理论学习更新列表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着力点

来源: 上传时间:2007-08-07 09:09  访问量:

  前言:在当代中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大力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构筑起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民族精神是民族优秀精神传统的历史积淀,是时代精神在民族范围内的升华。时代精神是民族优秀价值观念的现实发展,是民族精神在既定时代的展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强调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不断增强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

  在当代中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作为着力点,大力开展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教育,不断增强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为全社会缔造共同的思想价值基础。

  民族与时代精神是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核心价值体系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并确定下来的社会中枢价值系统,是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理想信念、价值标准、道德观念和精神目标的综合范畴。在人类社会的历程中,由于经济模式、政治理念、文化传统和社会状况的差异,不同的社会倡导不尽相同的核心价值体系,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也遵奉不尽相同的核心价值观念。但不管是在何种社会中,核心价值体系都是规约人们思想和行为的精神法器与价值坐标,都为社会价值的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筑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与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根本性质联系在一起,集中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要求,是反映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和精神追求的主导价值体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一论断,从根本上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结构。其中,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意识形态范畴内起主导作用的思想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社会理想的最高层次,是社会理想范畴内占主体地位的价值目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社会精神范畴内占主体地位的价值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集中概括,是社会价值范畴内占主体地位的价值标准。这几项基本内容之间相互联系、紧密结合,共同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内涵丰富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也是联结其他基本内容的纽带。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时代精神的精华,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深刻体现了人类进步的时代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神奇契合,适应了中华民族精神理性发展的时代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理论不仅属于中华民族思想世界中高层次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成果,而且也指引着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发展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理想在现时代的先进体现,反映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现实价值要求与理性升华,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弘扬与培育起到统一、协调的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时代体现和基本要求,它不仅在道德规范的层面上使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更加具体化、通俗化,而且也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发展奠定了道德基础。这样看来,在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联结并渗透于其他内容之中,成为贯穿性的基本内容。

  民族和时代精神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塑造,而且也直接影响人们的政治观、文化观、社会观的培育和养成,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先进文化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培育公平、团结、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由之路。

  在当代中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贯穿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全程并在民族思想世界中占主导地位的主流价值观念,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核心价值要求。在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既需要积淀了优秀价值目标的民族精神的浸润和滋养,也需要代表了先进价值走向的时代精神的牵引和推动。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是实现社会价值传递和个体价值塑造的重要载体,因而也正是协同社会价值观、激发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统一、稳定的根本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其他基本内容的建设也有赖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建设必须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融合才能发挥其最佳的指导作用,保持永恒的活力和魅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在继承和改造历史上体现民族精神的科学社会理想、培育彰显时代精神的先进理想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也只有通过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才能巩固;社会主义荣辱观需要在借助弘扬民族精神的优良道德传统、倡导时代精神的时代美德中才能得到确立和坚持。因此,只有通过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才能使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更好地感染、熏陶、启发和激励社会成员,促使社会价值观的传递和转换,推动社会成员形成共同的价值认知、价值理想和价值规范,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开展民族和时代精神教育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保障。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应大力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启发和引导人们澄清价值迷乱、摒弃价值堕落,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旋律,构筑起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发掘教育内容。中华民族的传统民族精神中蕴含着不少体现民族优良价值品质和价值精神的内容,如爱国、仁义、宽厚、忠勇、尚和、诚信等;现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培育的诸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等革命和建设精神中也蕴含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崇高的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鲜活实践中,任长霞、牛玉儒、许振超等先进时代英模身上更是体现了富有时代精神、浓缩时代价值的当代优秀价值观。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既要从传统的优秀社会价值观中汲取营养,发掘其中具有永久价值魅力的精神元素来教育和启发人们,又要突出地弘扬时代先锋和模范人物所体现的价值精神,同时还要适当地汲取当今世界和国际社会中其他民族的优秀价值品质和价值观念,努力培育适合时代进步及中国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完善教育机制。良好的机制是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的重要保障。要充分发挥社会先进组织和先进分子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党政群团的组织、引导、协调作用,同时也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动社会各级各界积极投入、广泛参与、密切配合,形成完备的教育网络结构和体系。此外,还应着重建立和完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传承机制、创新机制、激励机制、协调机制、监管和评估机制等,形成联合统一、运作有方、保障有力的良性教育机制,促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的有序、有效开展。

  创新教育方式。进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要力戒单纯、抽象的理论灌输和僵死、呆板的说教,应当运用一切切实可行并富有教育启发意义的工具和手段,把说服教育和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变呆滞的宣传教育为灵活多样的体验教育。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应注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具体化,利用特定场合和情景进行重点教育,选择适当的节假日、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纪念日的契机,通过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普及、推广优秀的价值观念。同时,应努力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日常化、实时化,尤其注重把日常生活教育和实时生活批判相结合,在传递优秀价值精神的同时教育人们批判和摒弃丑陋的价值追求,使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所蕴含的优秀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提升教育效果。信息共享和传递是现代人进行价值交流和价值转化的重要媒介。当今时代,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一些时髦和新奇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不断涌现并普及,直接影响着社会受众的思想价值观并进而改变他们的传统行为方式。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要适应形势的变化,除充分利用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广播等传统传媒手段外,尤其要注重利用网络媒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倡导积极、健康、文明、进步的价值观念,防止反动的、消极的、负面信息的滋生蔓延,消除有害信息对网民价值观的影响,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和网上教育环境,适时提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的效果。

  
 


上一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
下一条:报告深读:山东精神 传承与发扬

版权所有:山东艺术学院院报编辑部 制作:abao 更新:陈秀芹

联系电话:0531—86522216  电子邮件:xcb@sdca.edu.cn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文化东路91号山东艺术学院  邮编: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