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山艺宣传部"理论视窗"!


重要讲话更新列表


周济:走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6”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演讲

来源: 上传时间:2007-08-07 15:01  访问量:

  跨入新世纪中国政府确立了两个奋斗目标,即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全球化进程加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靠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取决于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中国教育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在这里,我愿意首先介绍一下中国教育的变化,特别是20多年来的进步。因为,这些变化不仅是巨大的,而且是极为重要的。 
    
  第一、中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政府提出了逐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奋斗目标,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决定把普及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颁布和实施了《义务教育法》到2000年中国基本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这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到2005年中国小学入学率由1949年的20%,提高到99.15%,初中毛入学率从6%左右提高到95%以上。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的水平由1949年的不到两年,达到2005年最新统计的已经达到8.5年。最近中国政府决定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国家财政在今后五年内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至少为2182亿元,在中国农村全面额、高质量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第二、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上开始迈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全国高校在校生最多的时候不到16万。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1998年全国高校在校学生达到640万人,过去六年里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2005年全国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了21%,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同时高等教育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办学质量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实力力显著增强,成为自主创新的生力军,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保障。
    
  第三、中国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成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两大支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并举,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崛起,2005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当年招生的规模达到了664万人,预计2006年将达到760万人。比1978年增长15倍多,与此同时以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能为重点的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迅速,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的需求。今天我们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基本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目前,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2.5亿人,教师达到了1276万人,这样的发展速度、这样大的规模,对人均GDP刚刚达到1700美元的中国,教育是真正实现了优先发展。但是中国仍然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的国家,我们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教育现代化的原因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教育必须率先实现现代化,经验告诉我们,中国有13亿人口,这是一个基本的国情,这么多的人口,素质较低就是沉重的人口负担,数字较高就是丰富的人力资源,把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根本的途径就是要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的奋斗目标是经过未来15年的努力,中国的教育还会有一个大的发展,要基本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基本建成人力资源强国,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个目标的确立,主要是基于这样三点认识。
    
  第一、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更加清晰。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坚决的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建设拥有13亿人口的人力资源强国,所以中国政府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纵观全球,任何一个国家现代化建设,无不是以人的现代化为先导,以现代化教育委基础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和发展的内外环境,要求我们加快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更加有效的发挥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显著提高教育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程度。
    
  第二、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现在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国际经验表明,走出低收入国家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的时期,既是一个黄金的发展时期,也是一个矛盾的凸显时期,这个时期对任何国家的发展来说,都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历史阶段,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尤为重要。为此,中国政府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而又相对和谐相处的局面,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使全体人民受教育的权利得到切实的维护和保障,使教育成为全体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途径,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最苦天下父母心,上个世纪80、90年代我们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时候,中国的老百姓提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今天我们已经基本实现小康,人民群众更加重视子女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和“上好学”,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够成人,都能够成材,这是中国人民群众的最大的愿望。一方面,人民群众对子女的教育极为重视,对现代化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另外一方面,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这就构成了中国教育当前的基本矛盾和严峻挑战。各式各样的苦难和问题都可以从这个基本矛盾当中衍变出来,要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尽快地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
    
  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
    
  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客家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以教育现代化建设推动中国现代化,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必须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的改革和发展之路。
    
  第一、培养人才。这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与中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我们要加快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在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我们现在已经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再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我们要在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每年使850万左右的普通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还有850万左右的学生进入中等职业教育,这样我们每年平均1800万左右的初中毕业生就有将近一半进入普通高中,将近一半进入中等职业教育,这样就普及了高中阶段的教育。
  我们还要进一步的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水平,到2020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的目标,也就是说,那时180万的毕业生中将会有750万进入高等教育学习。同时我们还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知识贡献。这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在刚刚闭幕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中国领导人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这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最好的机遇,我们鼓励中国的大学把创新作为学校建设的灵魂,学校建设的主线,走出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之路,要坚持教育与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与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在服务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实现我们国家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更快、更好的发展。
    
  第三、在更广的范围内,积极探索合作交流的新机制,我们将坚持政府和民间并举,双边和多边互动,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政策,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不断地开拓和发展新的合作领域。建立更加实质性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互惠、互利和合作双赢。
    
  关于留学生归国的问题
    
  我们现在有每年10万的学生到国外大学去学习,正在国外大学学习的学生有40多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前后有80多万学生到国外去学习,其中有相当部分已经回到了国内,有一些还留在国外,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这样的。之所以中国能够在过去的20多年中取得这样快速的发展,主要依靠了两个基本国策:一个是改革;一个是开放。我们觉得在过去的这20多年中,这80多万学生到国外学习,虽然其中很多人得没有回来,但是到国外学习所带来的这种开放的心态、开放的经验对我们中国的改革开放,对中国这段时间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我们始终怀念邓小平先生当年作出的重大的决策。改革开放之后,当时中国经济还是非常困难的时候,他就决定要开放,要派出大量的留学生到国外学习,我就是被派出去的其中一位学子。当时有人担心,如果有学生不回来怎么办?邓小平先生坚定的回答:“不要紧,我们还要派更多的人出去”。
      
  事实证明,他的决策是非常英明的。因为我觉得在过去20多年当中,我们清醒地看到我们出国留学的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即使有一部分学生,他们学成之后留在国外,他们始终和中国的心是通的,他们始终关心着祖国的发展。更何况更多的学生,他们回到了祖国,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正在学成之后回国。对于今后,我们还会继续执行,我们希望教育能够更快的发展,所以我们会继续执行这样两个国策:一个是改革,一个是开放。我经常跟国外的学校说,我们派出十万的学生出去这个量还不大,我们高等学校录取的学生是504万,即使如此,我们中国相对的毛入学率,就是同龄青年当中的毛入学率才只有21%,距离我们跟世界各国的需要、跟老百姓对教育的需求,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想,我们教育还要发展,同时我们也会支持更多的青年人到国外学习,我们觉得中国要继续发展,必须坚定不移的执行改革开放这个方针。所以我们做了一个决定,不仅不会减少到国外留学的数目还会继续增加,我们还做了一个决定,不仅在数量上增加,而且还要在质量上进一步强调。所以刚才我们提出三个一流,我们选派一流的学生到国外一流的大学,师从一流的老师。我们向世界各国学习来增进和世界各国的友谊,这样我们中国的发展事业会更好。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
    
  因为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所以我们希望中国的教育能够走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道路,所以我们是在一个比较低的起点上、一个比较差的环境里推进教育的现代化,这有它的不利之处,也有有利之处。一个充分的“有利之处”就是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推进我们教育的现代化。所以中国政府一直把教育的信息化作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战略突破口。所
    
  我们希望通过更多的信息技术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提高我们人才培养质量,使得我们的教育水平能够尽快的得到快速的发展。刚才刘校长因为时间关系,在这个地方略过去了。其实我们在这个问题上面给予了更大的重视,目前我们主要体现在两个重要的项目,一个我们在中国的农村建立一个远程教育网络。我们将在每一个小学,实际上也就是每一个村庄都要有一个卫星接受系统,都要有一台计算机。每一个初中,就是每一个乡镇,都会建立起一个计算机教室,都要连上因特网,这样一个系统,我们在去年年底已经完成了五分之三。在明年年底即2007年底,我们将建立起一个覆盖中国广大农村每一个村庄小学的远程教育系统,把全国最优秀的老师集中起来做成讲课的软件。然后通过远程教育系统送到广大的农村去,这样可以提高我们农村教师的质量。我们的孩子们也都特别的高兴,他们现在可以通过网络每个星期看一场新的电影,每个星期看一场体育活动或者文艺活动。每天都会看到最好的老师给他们讲课,他们高兴的得说:“大山再也挡不住知识,同在蓝天下,我们能够和城里面的孩子一起共同的发展、成长”,所以这个项目,我们认为非常好。我们现在也正在全力以赴地推进。
       
  同时我们也高度重视在高等教育里面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我们现在建立了一个在中国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网络”,这个“教学科研网络”已经连接上两千所大学,目前这个规模对全世界来说,作为高等教育专业网络是大的一个网络,我们希望在这个网络当中,促进我们高等教育的科研和教学达到更高的水平。现在像我们一些好的大学,比如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他们的因特网国际信息的访问量已经超过世界上顶尖的大学,成为世界上应用信息网络最多的学校之一,同时我们也正在把三千门课程共享(在全国高校里面进行共享),同时在这个网络里面进行下一代互联网和网格的科学实验,目前从下一代网络大规模的实验和“网格”大规模的实验上,我们已经走在国际前列,所以我们希望今后能够更多的应用信息技术,用先进的技术帮助我们实现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发展,使得我们更好的现代化。(根据发言整理 未经本人审阅) 



 


上一条:牢固树立荣辱观 重在实际行动
下一条: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

版权所有:山东艺术学院院报编辑部 制作:abao 更新:陈秀芹

联系电话:0531—86522216  电子邮件:xcb@sdca.edu.cn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文化东路91号山东艺术学院  邮编: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