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山艺宣传部"理论视窗"!


理论创新更新列表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深化综合类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来源: 上传时间:2007-08-07 11:29  访问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高等艺术教育也呈现迅速而多样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山东省艺考生的数量持续上升,2007年山东艺术类考生的数量达到16.9万人,比2004年增加了7万多人。招收艺术类专业的院校数量也不断增加,不仅艺术类院校扩大招生,各类综合性院校也开始招收艺术专业学生。专业艺术院校不断扩大发展规模、深化发展模式,综合类院校也积极开展专业艺术教育,拓展艺术学科,艺术类教育已由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由单科专业院校向综合、多科类院校发展,高等艺术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多元化发展的格局。
新的格局为综合性艺术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获得深入而持续的发展,必须不断更新办学理念,突出自身特色,深化办学模式。高等教育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因而这个过程又始终以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为中心。新形势下综合性艺术院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如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成为首先要探讨的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的思路可能有所不同,但笔者认为,必须要遵循“一个指导思想,三个基本原则”,一个指导思想指的是科学发展观,三个基本原则指的是:首先是综合性艺术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大学的艺术专业以及单科类艺术院校的区别何在,这种区别也就是各种不同类型院校的特点及优势所在,认清了这一点才有利于做到拉开距离,确定目标并实现更好的互补发展;第二是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在认清自身的特点与优势之后,通过各方面的调整,达到各种资源的重新配置及合理有效的利用,才能为实现培养目标奠定基础;第三是契合实际,有步骤的进行。新的培养模式显然无法一步到位,在认清最终目标与发展思路的基础上,还应当循序渐进,有步骤有计划的展开。
  一、定位与目标
  综合性艺术院校目前也面临着大学扩招后带来的普遍问题:普及与提高之间的关系。是走精英化人才培养的道路,还是立足于普及,走大众化教育的道路,这涉及到艺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模式问题。
不同类型的艺术教育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寻求人才培养的定位,进而确定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综合性大学设置艺术学科,优势在于依托院校的整体资源,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点在于“博”,更适合培养宽口径、综合性的艺术人才。专业艺术院校的特点则在于“专”,多年来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更为深厚的积淀和底蕴。对于大学的人才培养来说,仅仅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硬件建设并不代表着高质量人才的产出,尤其对于艺术专业而言,由于人才培养的个性化程度更高,也更需要历史积淀的深厚与悠久。这种积淀包括着师资力量的建设,整体环境的构筑,艺术实践活动的机会与质量,以及已经成型的历史传统等。与起步相对较晚、积淀相对薄弱的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相比,专业艺术院校在艺术精英人才的培养方面显然具有更多的优势。
从历史传统看,专业艺术院校也一直在走精英人才培养的道路。艺术教育有自己的特殊性,许多艺术专业需要精英式的培养。对于我国一直以来的艺术教育传统而言,专业艺术院校应该成为高水平艺术家的摇篮,而高水平艺术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也成为衡量专业艺术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尺度,这种评价标准代表着艺术教育的传统,也代表着整个社会的心理期待,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内在要求。从现实发展与历史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看,专业艺术院校的培养目标与资源投入应该首先倾向于精英艺术人才的培养。
  强调以精英艺术人才培养为核心,并不是忽视、反对专业艺术院校开展普及式教育。社会对于高级艺术人才的需求有限,而艺术人才的成材率又必然不会太高。高水平艺术家的产生不仅仅在于培养,也同样离不开天分与个人素质。任何艺术教育都不可能把学生全部培养成艺术精英。同时,艺术院校的逐年扩招又必然使艺术类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这就需要不断提升艺术教育的普及程度与大众化趋势。综合性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同样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这种趋势。
  因此对于综合性艺术院校而言,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方面应该有明确的区分,即:定位于高水平艺术人才的塑造,实现资源与政策的适当倾斜;同时开展普及型教育,满足社会对于艺术教育的多层面需求。这就使得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分层教育变得必然而又必需,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着不同的培养模式,而不能完全走同一条路子,按照同一种模式发展。
  二、途径与措施
  综合类艺术院校实行艺术人才的分层培养,首先要追求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配置。学校的教育资源毕竟有限,按照统一的培养模式分配至每一个学生,会在客观上造成资源的浪费。只有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现多样化培养,才能做到合理而高效的资源配置。
对于专业艺术院校来说,首先需要进一步调整与合并专业,在注重学科专业设置的全面性、互补性基础上,也应该充分考虑学科专业的层次与布局,使学科专业的建设更趋合理。比如在发展交叉性学科方面,综合性院校的艺术专业在学科衍生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教育资源,不断拓展学科的边缘界限。而单科艺术院校的学科发展应该是以单科专业为依托,不断细分,注重深度的发展。综合性艺术院校的优势在于艺术专业的相对完备,在学科专业的拓展上应该更注重整体性的拓展,有利于师资、场所、设备等资源的充分利用。也就是说应该把重点放在交叉性学科的拓展上,而对于某一学科内部的交叉性专业的发展则应该相对慎重,毕竟一个系或一个二级学院本身的师资等各方面的资源有限,以之为单位发展交叉性专业往往面临师资匮乏等方面的困难,而且各个学科专业在发展交叉性专业时很容易造成重复建设。
  在学科建设更趋合理的基础上,分层培养的实施最终还要落实于培养方案的合理制定(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和相应的整体规划)、课程体系的统筹安排(如扩大选修)以及资源的合理分配(将师资等各种资源适当倾斜)等措施的制定与推行。这是一个整体推进与改革的过程,无法在短期内实现,也不可能在本文中做出系统的阐释。但作为一种过渡时期的措施,有一些替代性的方案可供参考。
  1、建立“基地班”模式。
  一些综合性大学曾采取过“基地班”措施,按照入学成绩或综合标准,将专业学生分为基地班与普通班两个部分。基地班着重于培养专业领域内的高级研究型人才。在培养计划、师资力量、资源投入等各个方面都更为灵活,更适合于学生在专业领域范围内的纵深发展。
艺术类人才的培养在某些方面也可以借鉴这一模式。利用入学考试或其他综合性标准挑选专业水平更高的学生,以不同的学科为单位组成“基地班”。在专业课的学习方面仍然以各自的专业方向为基础,通过个别课的方式实现。在选修课方面给予更大的自由度,允许这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点,在全院范围内选择不同性质的课程选修。(学院可以制定具体的选课标准,并对教师和课程给予指导性推荐。)目前艺术类院校还很难通过选修课的设置来满足所有学生的多层面的需求,而这一措施则是变学生按提供的课程被动选课为按自己的需求主动选课,同时不需要安排额外的课程,学生可以采取随堂听课、跟班考试的方式完成选修,既扩大了选修课的范围,也减少了资源的大量投入。
  在资源相对倾斜、培养模式更为自由的同时,还可以考虑在基地班这个比较小的范围内试行学分制,按照学分收取费用并作为结业的标准。由于基地班学生的数量较少,这些措施在制定和实行的过程中困难会少一些。(难度可能在于如何选拔基地班成员及收费标准方面。)学分制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更为灵活自主的安排四年的学习时间。与目前相对固定且缺少伸缩度的学制相比,基地班学生选课的方式更为灵活,也就能够更加主动。学生完全可以根据本学期艺术实践活动的安排调整自己的选修计划,从而保证有更加完整的时间安排艺术实践。与普通班的学生相比,基地班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也可以加强学生参加艺术实践的机会以及层次,达到提高艺术实践质量的目的。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建立基地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区分培养层次,而不是仅仅注重基地班学生的发展,忽视其他的学生。对于普通班的学生,可以适当调整专业类课程与其他类型课程的比例,在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更多的安排实用性、技能性的课程,以满足他们的现实需求与社会的需要。这同样有助于实现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
  2、促进理论类专业的发展。
对于纯艺术类专业,通过“基地班”的方式可以更好的区分精英教育与普及型教育的区别,实现不同的培养目标。而近几年艺术类院校扩招更多的增幅体现在理论类学生的增长上,这类专业的学生在入学专业考试时不需要特别的艺术技能,入学后的课程以理论类为主,并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体现在专业方面,不同的学科都有类似的理论专业,如音乐学科有音乐学,美术学科有美术学,还有戏曲学、舞蹈学等。这类专业一方面适应了艺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对于各个学科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但也应看到,目前这种按照学科进行划分再各自教学的现状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资源的重复建设,而且缺乏统一的规划。因此对这一类专业的发展应该更多的考虑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的问题。
  其实这类专业无论在生源构成、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等各方面都有很多的相似性(区别体现于学科性质的不同:音乐学、美术学、戏曲学、舞蹈学等)。学院可以考虑设置“艺术学”这一大的专业,将这一类理论学科涵盖其中,但各个专业的招生权和管理权仍在各系。“艺术学”专业的学生可以统一进行课程规划,并配置师资。这样首先可以避免目前理论类学生与专业类学生同上公共课(如英语)、专业课(如艺术概论)及各种学院的选修课而造成的“吃不饱”和“吃不了”的双重尴尬;其次可以用共同的培养模式实现对此类专业学生的培养,避免因为各个学科的发展不均而带来的差别,实现资源共享。(比如音乐学或美术学本身的发展可能更成熟一些,而戏曲学和舞蹈学则弱一些,这样可以更好的充分利用资源。)第三,可以更好也更充分的发挥综合性艺术院校的优势,实现资源互补。因为“艺术学”专业实行相似的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在提供选修课方面更易协调,比如大一的选修课可以共同提供艺术欣赏类课程,包括音乐类、美术类、戏剧戏曲类等,大二的选修课可以共同安排人文类课程,大三的选修课可以共同安排实践类课程等等。而且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更好的利用其他专业的资源,这是单科艺术院校所很难具有的优势。
  对于综合性艺术院校来说,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整体推进与创新。本文所论及的途径与措施也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种具体尝试与探索。与这些措施相比,更为重要的还是理念的拓展和更新。从现实发展看,综合性艺术院校普遍面临着目标定位比较模糊、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的局面,过多注重局部的调整,而相对忽视整体的思考;过多延伸传统的路子,而相对忽视了创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艺术类院校的深入发展。当前我国艺术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对综合性艺术院校是一个机遇,不同类型的艺术教育之间相互碰撞、交流,提供了一个认识自我、大胆创新,深化发展的广阔平台。只要充分抓住这一机遇,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以人为本,就一定能够实现综合类艺术院校的发展与腾飞。
 
 

上一条: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 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下一条:针对高校工作特点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版权所有:山东艺术学院院报编辑部 制作:abao 更新:陈秀芹

联系电话:0531—86522216  电子邮件:xcb@sdca.edu.cn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文化东路91号山东艺术学院  邮编:250014